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好在建工程施工产业链与项目材料设备供应链在内循环中智能融合,利用好受疫情影响对项目材料价格变幅震荡走势,在危机中育新机,联防联控各项目材料的精细化管理,做好项目主要材料核销及补差工作,聚焦经营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升智慧经营管理水平,激发项目降本增效新动力。
1、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
建筑材料是工程施工的压舱石,是项目成本的稳压器,约占项目施工成本的40%左右。材料用量的变动、材料价格的波动,对施工成本影响都是极大的。公司2020新版《项目材料核销管理》标准的印发,坚持明重点、立标杆、树典型、取实效导向,以系统性思维统筹项目材料管理工作,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业务流程、重点工作已经明确。在建25个项目材料核销的重要窗口建设稳步推进,各项目经理、总经济师扛起责任,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精准核销之智,既有驾控核销之谋、又有补差增效之能,切实把材料核销及补差工作落到实处。
通过标准引领,数字智能融合,心存对市场的敬畏与尊重,聚集项目材料核销的每个环节,破解项目材料核销的痛点及补差难点。从上半年重点项目材料核销结果分析,主要材料实际成本比预算成本仍然严峻,部分材料库存量占比高、已完未结占比大、超耗率异常,部分材料采购价格超预算价,材料价格呈上涨趋势。反映了材料库存管理弱、已完未结滞后、过程监管还不精细,材料补价差工作任重道远。
2、画好核销工笔画 建好补差重要窗口。
为进一步推进数字化经营,规范项目材料核销补差的路径,优化工作流程,算清材料核销的三个变量,掌握材料补差的三种价格,建好四本智能账,实现平台智能互联共享,把握好材料价格睛雨表,抓住材料市场风向标,进而推进数字经营平台,建好材料核销补差的重要窗口。
材料核销:是指对项目投入工程中各种材料的消耗量,按照不同材料分类统计结算应耗量和实际消耗量,并对核销数据进行分析。分为对上(业主)核销各对下施工队(分包方)核销二种形式。材料价差:是指根据合同(补充协议)规定,在施工期间可调材料价格增幅超出风险系数,按周期调整材料差价。
2.1 算清三个变量:结算应耗量、实际消耗量、采购供应量
结算应耗量:是指根据合同文件、设计图纸及变更,按照设计工程量(及已完未结)和合同规定的材料单耗率和损耗率指标计算得出。实际消耗量:是指在结算周期内领用量扣除库存量所需材料量工程施工的消耗量。采购供应量:是指计划市场采购的材料数量。
三个量的量级关系:采购供应量>实际消耗量>结算应耗量。
2.2 掌握三种价格:材料信息价格、材料预算价格、材料采购价格
材料信息价格:是政府造价主管部门根据各类典型工程材料用量和社会供货量,通过市场调研经过加权平均计算得到的平均价格,属于社会平均价格。材料信息价格=原价+运杂费(市内平均)+采购保管费。材料预算价格:是编制工程造价文件(预算)时采用的价格,应为工程所在地社会调查价格。材料预算价格=原价+运杂费+采购保管费 。材料采购价格:指材料的市场价格,或出厂价(原价),不包括采购保管费。
三个价格的高低关系:预算价格>信息价格>采购价格
2.3 建好四本智能账,实现平台互联共享
材料结算应耗量台账:是依据当期对上结算工程量,合同约定材料单耗、砼配合比、损耗率等,计算出当期材料应耗量及累计应耗量台账(报表结算期同步)。是材料核销及补差的基础性工作,反映当期材料结算应耗量。项目中标后组织人员建账,分析核销补差特点。当期结算应耗量=批复工程量*材料单耗。已完未结耗量=已完末结工程量*材料单耗(是动态量)。
信息价补差台账:是依据合同补差范围、基期价格、风险系数、报告期信息价格、补差周期等,计算出当期材料按信息价补差金额及累计补价差金额台账。反映的是项目材料价格的社会平均水平,无论是零价供应材料、合同约定不调价项目,所有项目都必须建立按信息价补差台账,订阅当地《**市造价信息》,同时与造价部分有业务联系。项目风险系数超过5%要启动补差价预案。当期材料补差金额=结算应耗量*【平均信息价-(基准信息价*(1±风险系数))】。
材料进销存台账:是指材料的采购(进)--入库(存)--核销(销)的动态管理过程台账。进:指询价采购到入库与付款的过程;销:指核销到出库与收款的过程;存:指领料盘点等影响库存数量的过程。进销存管理是集采购、核销、库存管理和应收、应付款管理为一体。
量价费差异台账:是反映材料预算成本与材料实际成本的节超指标。当期材料的采购量、库存量、采购价要经三方复核。已完未结量、库存量对成本影响较大。材料成本节/超(+/-,元)=结算成本(预算价*结算应耗量)-实际成本(采购价*实际耗用量)。
四本账的智能关联:结算应耗量>信息价补差>进销存>量价费差异
2.4、应用核销成果、提升经营效益
在每个核销期的结算应耗量与当期计划量对比,当期计划量与当期实际消耗量对比,当期实际消耗量与实际出库量对比,分析消耗量超过(或低于)核定消耗量5%,属异常超(欠)耗,应重点分析是否存在以下情形,并启动索赔预案。
①材料超耗原因分析:现场施工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浪费、不按施工计划挪用串项、现场存放不当造成物资外流、下一施工工序备料准备、统计结算滞后(已完未结)、临建计量不准、工程量发生变化。
②材料欠耗原因分析:降低施工标准投料、当期工程量统计偏大、超结、虚结工程量对物料投入统计不足、施工工艺水平提高、有意偷工减料、私自挪用、恶意串项、库存材料、在加工材料盘点不准(要评估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③成本核销分析:当实际成本超过与结算成本时要重点分析:投标预算价低于投标时市场价;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信息价;市场材料价格上涨5%以上(分析能否向业主调差);施工管理不善造成浪费;已完工程量计量有误;有已完未结(如超挖、混凝土超填)等。
3、优化项目营商环境 稳住经营基本盘
当前材料价格变动较大,各地也纷纷出台材料调价的文件和政策,各项目要把握好时机,解读好政策的精神并应用到工程材料补差上。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是在何处工作,收集哪个地方资料,都应尽快了解、适应、熟悉当地的编制习惯与方法,坚持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1 熟悉材料调价方法,掌握补差时机与技巧
因合同约定不同,建筑工程材料调价方法也不同,常见的四种材料调价方法,在实际工作运用中经常遇到,这就要求我们预算编制人员能熟练掌握并运用。
①按实调整法:工程项目所在地材料的实际采购价(甲乙双方核定后),按相应材料定额预算价格和定额含量,抽料抽量进行调整计算价差的一种方法。材料单价价差=实际价格(信息价或双方认可价格)- 定额材料价格。 材料价差调整额=该种材料在工程中合计耗用量×材料单价价差。
优点:补差准确,合理,实事求是。
②综合系数调差法:按照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测算的综合调差系数调整工程材料价差。材料调差系数=Σ×K1(各种材料价差)K2。 材料价差调整金额=综合价差系数×预算定额直接费。
优点:操作简便,快速易行,但过于依赖造价管理部门综合系数的测量。
③按实调整与综合系数相结合。
③价格指数调整法:按照当地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当期建筑材料价格或价差指数逐一调整工程材料价差的方法。属于抽量补差,计算量大且复杂。
优点:能及时反映建材价格的变化,准确性好,适应建筑工程动态管理。
以好四种调差方法,要结合合同条款、项目实际情况进行策划分析材料调价方法,匠心创财富,精细出实效。
3.2 解读材料调价政策 实现双方同频共振
材料价格风险是工程建设施工阶段发承包双方在招投标活动和工程履约过程中面临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可能带来损失的不确定的风险。材料涨跌是不以双方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签约双方均无法预知合同履行过程中材料是涨还是跌。工程造价计价中推行风险共担和合理分摊原则,体现交易的公平性。材料风险选择一般有三种:招标文件有约定(范围与幅度)的调整;合同中无约定,超过基准价±15%部分的调整;风险包干取值在±5%范围。
建设工程发承包双方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招标文件、合同中合理设置计价风险条款,约定风险范围、幅度及超出幅度后的调整办法。不得采用无限风险、所有风险或类似语句规定计价中的风险内容及范围。合同中未对材料价格风险进行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发承包双方可在协商基础上,按照以下原则调整工程造价,并签订补充协议。
①调整范围:钢材、木材、水泥、混凝土、砂、碎石、石材等。②价格波动:幅度在±5%以内的不调整;波动幅度超出±5%的,超出部分调整材料价差。③调整办法:采用造价信息进行价格调整。
工期延误期间价款调整:①因发包人原因造成工期延误的,延误期间发生的材料价格上涨价差由发包人承担,延误期间发生的材料价格下降价差由承包人受益。②因承包人原因造成工期延误的,延误期间发生的材料价格上涨价差由承包人承担,延误期间发生的材料价格下降价差由发包人受益。
合同中已经采用无限风险、所有风险或类似语句对材料价格风险进行了明确约定,但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合同签订时双方不能正常预见的外部因素,材料价格产生大幅波动,继续履约对合同一方存在明显困难、显失公平时,为保证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发承包双方可参照有关规定,合理分摊风险,协商调整材料价差,并签订补充协议。
例某水利工程材料补差文件。项目背景:合同价约2亿元,材料不调价,合同工期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共28个月,实际预计2020年12月完工,延期约24个月。
调差范围:钢材、水泥、砂、碎石、块石、汽柴油六大主材。
风险幅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合同工期内风险幅度值5%;第二阶段:通水目标2020年6月30日。实现--风险幅度值10%、末实现--风险幅度值20%;第三阶段:通水目标工期后。材料上涨不调差;材料下跌扣回价差。
计算方法:单耗以清单或定额,取低值;耗用量=单耗*审定工程量。基准价格:以投标前信息价或标书预算价,取高值。现行价格:省建设定额站发布的工程所在地的信息价格。
补充协议:自开工至2019年9月按5%的风险幅度值已补差。后续风险幅度值有待博弈。
3.3 现金流赋能 加快形成材料进销存新格局
现金流是企业的血脉,而材料是工程的骨架,二者只有循环流动起来才能产生项目效益。在当前大循环的背景下,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让材料库存和工程存货(未完施工)快速高质量地流动起来,才能拥有强壮的现金流免疫力,才能更好的抵御现金流风险。
现金流赋能材料进销存精细化管理。让每个材料都贴上数字化的标签,通过现金流赋能,清晰直观的了解材料进销存各环节的现状,从而洞察材料管理上的问题,解决项目材料款超付问题。同时对材料进销存的精细化现金流分析管理,告别拍脑门决策材料现金流的困境。
现金流赋能材料进销存系统化管理。随着项目组织结构与材料业务规模的扩大,管理流程越来越复杂,材料现金流的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大多数项目对材料进销存管理工作不完善,无法准确的控制材料现金流的风险。但通过对材料系统化的现金流赋能来控制现金流风险,形成材料进销存新格局。
4、结语
当下项目材料核销痛点多、材料补差难点多,项目提质增效压力大。如何抓住内循环机遇,内循环让现金流流起来、让材料物资流流起来、让项目存货流起来。用现金流思维(指现金流转得越快赚钱效率就越高),对现金流赋能,加快形成材料进销存数字化发展新格局。
1、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
建筑材料是工程施工的压舱石,是项目成本的稳压器,约占项目施工成本的40%左右。材料用量的变动、材料价格的波动,对施工成本影响都是极大的。公司2020新版《项目材料核销管理》标准的印发,坚持明重点、立标杆、树典型、取实效导向,以系统性思维统筹项目材料管理工作,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业务流程、重点工作已经明确。在建25个项目材料核销的重要窗口建设稳步推进,各项目经理、总经济师扛起责任,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精准核销之智,既有驾控核销之谋、又有补差增效之能,切实把材料核销及补差工作落到实处。
通过标准引领,数字智能融合,心存对市场的敬畏与尊重,聚集项目材料核销的每个环节,破解项目材料核销的痛点及补差难点。从上半年重点项目材料核销结果分析,主要材料实际成本比预算成本仍然严峻,部分材料库存量占比高、已完未结占比大、超耗率异常,部分材料采购价格超预算价,材料价格呈上涨趋势。反映了材料库存管理弱、已完未结滞后、过程监管还不精细,材料补价差工作任重道远。
2、画好核销工笔画 建好补差重要窗口。
为进一步推进数字化经营,规范项目材料核销补差的路径,优化工作流程,算清材料核销的三个变量,掌握材料补差的三种价格,建好四本智能账,实现平台智能互联共享,把握好材料价格睛雨表,抓住材料市场风向标,进而推进数字经营平台,建好材料核销补差的重要窗口。
材料核销:是指对项目投入工程中各种材料的消耗量,按照不同材料分类统计结算应耗量和实际消耗量,并对核销数据进行分析。分为对上(业主)核销各对下施工队(分包方)核销二种形式。材料价差:是指根据合同(补充协议)规定,在施工期间可调材料价格增幅超出风险系数,按周期调整材料差价。
2.1 算清三个变量:结算应耗量、实际消耗量、采购供应量
结算应耗量:是指根据合同文件、设计图纸及变更,按照设计工程量(及已完未结)和合同规定的材料单耗率和损耗率指标计算得出。实际消耗量:是指在结算周期内领用量扣除库存量所需材料量工程施工的消耗量。采购供应量:是指计划市场采购的材料数量。
三个量的量级关系:采购供应量>实际消耗量>结算应耗量。
2.2 掌握三种价格:材料信息价格、材料预算价格、材料采购价格
材料信息价格:是政府造价主管部门根据各类典型工程材料用量和社会供货量,通过市场调研经过加权平均计算得到的平均价格,属于社会平均价格。材料信息价格=原价+运杂费(市内平均)+采购保管费。材料预算价格:是编制工程造价文件(预算)时采用的价格,应为工程所在地社会调查价格。材料预算价格=原价+运杂费+采购保管费 。材料采购价格:指材料的市场价格,或出厂价(原价),不包括采购保管费。
三个价格的高低关系:预算价格>信息价格>采购价格
2.3 建好四本智能账,实现平台互联共享
材料结算应耗量台账:是依据当期对上结算工程量,合同约定材料单耗、砼配合比、损耗率等,计算出当期材料应耗量及累计应耗量台账(报表结算期同步)。是材料核销及补差的基础性工作,反映当期材料结算应耗量。项目中标后组织人员建账,分析核销补差特点。当期结算应耗量=批复工程量*材料单耗。已完未结耗量=已完末结工程量*材料单耗(是动态量)。
信息价补差台账:是依据合同补差范围、基期价格、风险系数、报告期信息价格、补差周期等,计算出当期材料按信息价补差金额及累计补价差金额台账。反映的是项目材料价格的社会平均水平,无论是零价供应材料、合同约定不调价项目,所有项目都必须建立按信息价补差台账,订阅当地《**市造价信息》,同时与造价部分有业务联系。项目风险系数超过5%要启动补差价预案。当期材料补差金额=结算应耗量*【平均信息价-(基准信息价*(1±风险系数))】。
材料进销存台账:是指材料的采购(进)--入库(存)--核销(销)的动态管理过程台账。进:指询价采购到入库与付款的过程;销:指核销到出库与收款的过程;存:指领料盘点等影响库存数量的过程。进销存管理是集采购、核销、库存管理和应收、应付款管理为一体。
量价费差异台账:是反映材料预算成本与材料实际成本的节超指标。当期材料的采购量、库存量、采购价要经三方复核。已完未结量、库存量对成本影响较大。材料成本节/超(+/-,元)=结算成本(预算价*结算应耗量)-实际成本(采购价*实际耗用量)。
四本账的智能关联:结算应耗量>信息价补差>进销存>量价费差异
2.4、应用核销成果、提升经营效益
在每个核销期的结算应耗量与当期计划量对比,当期计划量与当期实际消耗量对比,当期实际消耗量与实际出库量对比,分析消耗量超过(或低于)核定消耗量5%,属异常超(欠)耗,应重点分析是否存在以下情形,并启动索赔预案。
①材料超耗原因分析:现场施工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浪费、不按施工计划挪用串项、现场存放不当造成物资外流、下一施工工序备料准备、统计结算滞后(已完未结)、临建计量不准、工程量发生变化。
②材料欠耗原因分析:降低施工标准投料、当期工程量统计偏大、超结、虚结工程量对物料投入统计不足、施工工艺水平提高、有意偷工减料、私自挪用、恶意串项、库存材料、在加工材料盘点不准(要评估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③成本核销分析:当实际成本超过与结算成本时要重点分析:投标预算价低于投标时市场价;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信息价;市场材料价格上涨5%以上(分析能否向业主调差);施工管理不善造成浪费;已完工程量计量有误;有已完未结(如超挖、混凝土超填)等。
3、优化项目营商环境 稳住经营基本盘
当前材料价格变动较大,各地也纷纷出台材料调价的文件和政策,各项目要把握好时机,解读好政策的精神并应用到工程材料补差上。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是在何处工作,收集哪个地方资料,都应尽快了解、适应、熟悉当地的编制习惯与方法,坚持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1 熟悉材料调价方法,掌握补差时机与技巧
因合同约定不同,建筑工程材料调价方法也不同,常见的四种材料调价方法,在实际工作运用中经常遇到,这就要求我们预算编制人员能熟练掌握并运用。
①按实调整法:工程项目所在地材料的实际采购价(甲乙双方核定后),按相应材料定额预算价格和定额含量,抽料抽量进行调整计算价差的一种方法。材料单价价差=实际价格(信息价或双方认可价格)- 定额材料价格。 材料价差调整额=该种材料在工程中合计耗用量×材料单价价差。
优点:补差准确,合理,实事求是。
②综合系数调差法:按照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测算的综合调差系数调整工程材料价差。材料调差系数=Σ×K1(各种材料价差)K2。 材料价差调整金额=综合价差系数×预算定额直接费。
优点:操作简便,快速易行,但过于依赖造价管理部门综合系数的测量。
③按实调整与综合系数相结合。
③价格指数调整法:按照当地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当期建筑材料价格或价差指数逐一调整工程材料价差的方法。属于抽量补差,计算量大且复杂。
优点:能及时反映建材价格的变化,准确性好,适应建筑工程动态管理。
以好四种调差方法,要结合合同条款、项目实际情况进行策划分析材料调价方法,匠心创财富,精细出实效。
3.2 解读材料调价政策 实现双方同频共振
材料价格风险是工程建设施工阶段发承包双方在招投标活动和工程履约过程中面临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可能带来损失的不确定的风险。材料涨跌是不以双方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签约双方均无法预知合同履行过程中材料是涨还是跌。工程造价计价中推行风险共担和合理分摊原则,体现交易的公平性。材料风险选择一般有三种:招标文件有约定(范围与幅度)的调整;合同中无约定,超过基准价±15%部分的调整;风险包干取值在±5%范围。
建设工程发承包双方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招标文件、合同中合理设置计价风险条款,约定风险范围、幅度及超出幅度后的调整办法。不得采用无限风险、所有风险或类似语句规定计价中的风险内容及范围。合同中未对材料价格风险进行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发承包双方可在协商基础上,按照以下原则调整工程造价,并签订补充协议。
①调整范围:钢材、木材、水泥、混凝土、砂、碎石、石材等。②价格波动:幅度在±5%以内的不调整;波动幅度超出±5%的,超出部分调整材料价差。③调整办法:采用造价信息进行价格调整。
工期延误期间价款调整:①因发包人原因造成工期延误的,延误期间发生的材料价格上涨价差由发包人承担,延误期间发生的材料价格下降价差由承包人受益。②因承包人原因造成工期延误的,延误期间发生的材料价格上涨价差由承包人承担,延误期间发生的材料价格下降价差由发包人受益。
合同中已经采用无限风险、所有风险或类似语句对材料价格风险进行了明确约定,但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合同签订时双方不能正常预见的外部因素,材料价格产生大幅波动,继续履约对合同一方存在明显困难、显失公平时,为保证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发承包双方可参照有关规定,合理分摊风险,协商调整材料价差,并签订补充协议。
例某水利工程材料补差文件。项目背景:合同价约2亿元,材料不调价,合同工期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共28个月,实际预计2020年12月完工,延期约24个月。
调差范围:钢材、水泥、砂、碎石、块石、汽柴油六大主材。
风险幅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合同工期内风险幅度值5%;第二阶段:通水目标2020年6月30日。实现--风险幅度值10%、末实现--风险幅度值20%;第三阶段:通水目标工期后。材料上涨不调差;材料下跌扣回价差。
计算方法:单耗以清单或定额,取低值;耗用量=单耗*审定工程量。基准价格:以投标前信息价或标书预算价,取高值。现行价格:省建设定额站发布的工程所在地的信息价格。
补充协议:自开工至2019年9月按5%的风险幅度值已补差。后续风险幅度值有待博弈。
3.3 现金流赋能 加快形成材料进销存新格局
现金流是企业的血脉,而材料是工程的骨架,二者只有循环流动起来才能产生项目效益。在当前大循环的背景下,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让材料库存和工程存货(未完施工)快速高质量地流动起来,才能拥有强壮的现金流免疫力,才能更好的抵御现金流风险。
现金流赋能材料进销存精细化管理。让每个材料都贴上数字化的标签,通过现金流赋能,清晰直观的了解材料进销存各环节的现状,从而洞察材料管理上的问题,解决项目材料款超付问题。同时对材料进销存的精细化现金流分析管理,告别拍脑门决策材料现金流的困境。
现金流赋能材料进销存系统化管理。随着项目组织结构与材料业务规模的扩大,管理流程越来越复杂,材料现金流的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大多数项目对材料进销存管理工作不完善,无法准确的控制材料现金流的风险。但通过对材料系统化的现金流赋能来控制现金流风险,形成材料进销存新格局。
4、结语
当下项目材料核销痛点多、材料补差难点多,项目提质增效压力大。如何抓住内循环机遇,内循环让现金流流起来、让材料物资流流起来、让项目存货流起来。用现金流思维(指现金流转得越快赚钱效率就越高),对现金流赋能,加快形成材料进销存数字化发展新格局。